极限集邮网

标题: 看洛阳世展上的极限类展品 [打印本页]

作者: 郑炜    时间: 2009-8-5 15:28
标题: 看洛阳世展上的极限类展品
本帖最后由 郑炜 于 2009-8-5 15:42 编辑

看洛阳世展上的极限类展品
郑  炜

   

      洛阳世界邮展着实让观瞻的中国极限集邮爱好者大开了眼界。不知是明年的伦敦世界邮展不设立极限集邮类的缘故,还是预感到洛阳邮展将在规模、人气等创世界之最,包括FIP极限集邮委员会主席N•朗戈斯、北美极限集邮会秘书长康斯坦图拉克斯•乔治在内,众多国际极限集邮专家都把他们的力作送到了洛阳,也正是因为这些高水平邮集的到来,使洛阳世展成为国际一流之作的汇聚地。以下是笔者观展后的一些拙见。
   
    三种编排方式齐聚 《FIP极限集邮展品评审规则》中关于极限集邮展品的分类有国家或国家集团、专门领域或研究、专题。这次世展汇集了这3种编排方式的展品,其中《我们的欧洲 1901-1940》、《拉丁美洲——1940年以前》、《卢森堡城编年史》属于“国家或国家集团”;《极限集邮的历史》、《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1891-1914 》属于“专门领域或研究”;《石质建筑》、 《欧洲建筑艺术史话》、《典雅的欧洲古建筑》、《桥》、《欧洲城堡之旅》、《苏联著名宇航员》属于“专题”。这11部邮集从题目和纲要上都非常明确地表现出各自编排方式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极限集邮爱好者首次看到的按“专门领域或研究”方式编排的典范之作------《极限集邮的历史》,这部邮集用5个章节描述了1873年到1980年的极限明信片发展史。其中第一部分,作者用42张1870年到1890年期间实寄明信片展示了雏形期的极限明信片,这些实寄明信片是极限片最早的自然形态,当然,部分片也比较适合出现在这类研究性编排方式的展集中。第二章节介绍了1900年代和谐的T.C.V明信片,从这个章节开始,把真正意义上的极限片展示了出来;第三、四部分记录了明信片收藏家制作的相似明信片和1930年起极限集邮先驱制作的规范极限片;第五章展示了有组织的极限集邮活动和FIP极限集邮委员会成立的历程。看完这部邮集,犹如阅览了一部极限集邮的历史教科书,大量的早期素材,使得邮集对极限片发展的历程研究的很精、很深、很透,不愧是一部专门研究的高奖级极限邮集。

     《我们的欧洲 1901-1940》是FIP 极限集邮委员会主席N•朗戈斯按“国家或国家集团”方式编组的作品。这部8框展集曾多次参加世界邮展,首获金奖,集子中有不少是已故极限集邮专家遗存的精华素材,获得最高分(92分)属预料之中。《拉丁美洲——1940年以前》(图1)展集经过充分的准备,其题目限定的年代也较以往大幅提前,可以看出作者在素材的珍罕度上下了大功夫,这部邮集从 拉丁美洲地理环境、经济文化、古代文明、宗教信仰、城市建筑以及历史人物等,在主题框架内用珍贵的极限明信片展示了拉丁美洲的方方面面。对于按“国家或国家集团”编组的极限邮集,其精髓就是素材的组成代表了这个特定国家或国家集团早期极限片的最高水平,以上是二部成功邮集的范例。

   图1
     
      以“专题”形式编组的极限邮集本次展出的有6部,其中大部分为建筑类题材。按专题形式编组,既要考虑专题信息的充分表达,又要顾及展集素材的珍罕程度,是编组这种方式展品的核心问题,作者须在两者权衡中找到其平衡点,。《石质建筑》在纲要处理上,除了一、二级目录标注外,三级目录也在纲要中作为二级目录的补充内容出现,细致地表现了这个专题的内涵。从这次获奖成绩看,这种方式编组的邮集其专题的表达是否细致,展品的素材能否清晰表达专题内容,又不乏素材拥有适当的珍罕度,仍是专题方式编组极限邮集的核心问题。

     注重邮政史等方面的研究  这次参展的高奖邮集有一突出的共性,就是加大了对素材的研究,摆脱了极限邮集所固有的“看图(片图)说话”式的传统模式,尤其是对邮政史的研究。《极限集邮的历史》几乎80%以上的素材都展示了片的另一面,并对这些实寄极限片的邮政寄发地、到达地逐枚标注;《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1891-1914 》更是细致到把每一片的背图都进行展示,甚至把重要的邮戳再进行放大处理,以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图2)。《拉丁美洲——1940年以前》是国内最早开始研究实寄明信片背图信息的极限邮集。《石质建筑》集中了6张金字塔极限片,着重研究了当时的邮资、邮路,包括中转情况,并展示了离金字塔最近邮局的邮戳,3张贴片集中展示了金字塔片的很多邮政史知识,其中一片因为欠资,寄达米兰后,意大利邮局又在背部加贴罚款邮资,并盖销专用邮戳,再交付收件人。类似这些研究在传统和邮政史邮集才能见到的集邮知识,已经渗入到了极限邮集中,使极限片的研究更具魅力,极限邮集更有深度。

  图2



   其次,绝大部分的参展邮集都加深了极限片票、片、戳这三要素的研究,而三者更着重于邮票和销戳的注释。研究领域涉及到邮票的发行时间、启用时间、部分邮票的中止使用时间、刷色、面值等;邮戳的盖销时间、地点、理由等,以及明信片的版本和版权单位。

    出于对早期极限先驱的尊重,《极限集邮的历史》作为专门课题对此进行研究属情理之中。《拉丁美洲——1940年以前》在集邮知识中突出了这方面的研究,亦成为这部邮集的亮点。

    从这些邮集的集邮知识表述可以看出,参展者都非常希望在评审时能在 “知识和研究 ” 35分中尽量少失分,而这个35分又会影响到“展品的处理和重要性”的“30分”,所以注重研究性,也许是这次极限类邮集的一个共性亮点。


      素材珍罕仍是不变的主题  用大开眼界来形容这次邮展极限类邮集的素材一点也不为过。《我们的欧洲 1901-1940》、《极限集邮的历史》2部金奖邮集都展示了19世纪的早期极限片,也许能让参观者对早期极限片产生了新的定义,不过这些素材的图案仅限于的徽志、画像等内容(图3)。
11部邮集的珍贵素材涉及了欧洲、美洲、非洲的早期经典极限片。其中欧洲是极限集邮起步最早的地方,《我们的欧洲 1901-1940》 、《欧洲建筑艺术史话》集中展示了这个地区的早期杰作,香槟出版社的《法国极限明信片目录》中最贵的10张片,如马赛曲、兰斯的微笑等,在这些邮集中均有展示且品相一流,2部邮集几乎可以汇编出一部早期欧洲极限片的资料书。

  图3

    《拉丁美洲——1940年以前》的素材,当仁不让地汇聚了拉美地区珍罕极限片,成为展示该地区极限邮集的经典之作,作者又赋予精美地制作,一举夺得中国极限展品在世界邮展上的最高得分。
金字塔极限片也许是极限邮集永恒的主题。参展的5框邮集《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1891-1914》邮集集中展示出1914年前的158张金字塔极限片,实属不易。《石质建筑》较以往增加了一张1893年销开罗邮戳最早年份的实寄片,这张流传有序的金字塔极限片弥足珍贵。PYRAMIDS(金字塔群)邮局是离金字塔最近的邮局,郎戈斯主席在邮展现场以参展邮集销此邮戳的极限片为例,向观众介绍了这个邮局的情况,PYRAMIDS邮戳在本次邮展的多部极限展品中出现,其中《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1891-1914》使用了1张,《石质建筑》展示了3张。

    个性,使展品风格各异  也许张扬、创新是美洲人的风格,浪漫、经典是欧洲人的风格,中国人的风格则倾向于保守、中规中矩。这些个性也反映在了这次极限类的展品中。

     加拿大的《极限集邮的历史》这部邮集的编排方式,也许只有美洲人能做到,乔治先生把很多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极限片巧妙地融入邮集,并且把极限集邮的历史足足往前推了几十年,他用大量的早期素材来述说他的观点。多次世界邮展的成绩和这次邮展“金奖”的待遇,证实了乔治先生用美洲人的张扬、创新个性来策划整部邮集的做法是成功的,这不光是一部难以“克隆”的邮集,更是一部值得极限集邮后生们学习世界极限发展史的教科书。不过,这种类型的邮集如果诞生在对规则的理解比较保守的国家,恐怕很难没人接受,康斯坦图拉克斯•乔治是成功的。

     浪漫、经典的个性要反映在邮集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朗戈斯先生的《我们的欧洲 1901-1940》这部邮集做到了。邮集的纲要就写到“谐的统一、崇尚艺术之美造就了欧洲大陆几个世纪的和谐与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而在各章节的注释中,他把建筑、文化甚至于人物的表达,都围绕着美来大做文章。而在素材的选用上,作者又非常注重视觉的美,细心的人可以看出,他的绝大部分素材尽管年代很早,但明信片和邮票的图案都非常和谐,邮戳也很清晰,不需要观众去费心地研究图案的和谐和邮戳的准确性,一切一目了然,我认为对于极限集邮来说,这些就是浪漫与经典的体现。

    听好多专家评价,这次世展中国邮集的对制作最认真,对规则最尊重,极限类展品也不例外。的确,这次国内的3部展品,外观制作非常精美,极限片在帖片上的摆放、集邮知识和专题知识的摆放位置也是中规中矩,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如派生品的、多图片、相关片等等,在中国的展品中都没有违规使用。特别是外观,中国的3部是也许是极限类展品中最好的,不过大家要意识到,在高规格邮展,邮集外观制作一流并不是都能得5分的,4分就等于评审员认可了您的制作水平,不过你要争取再加这1分,还有其它因素的影响。

     疑惑与思考    在看过邮展后,曾有邮友在提出看不懂极限邮集了,并且有很多很多的困惑,这种情况同样也发生在其它的类别。极限类的展品热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早期片,特别是1900年以前的那些图腾极限片,有些邮品上的信息在明信片上的反映只是出版单位的版权图案,很小,这些实寄产生的极限片,属于合格的极限片吗?《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1891-1914 》用了6枚只是贴1888年埃及发行金字塔邮票的实寄的明信片,同其明信片上并没有金字塔图案,按现行规则这不是一枚合格的极限片,作者虽然是用在金字塔极限片的产生这一章节,但是用了足足3个贴片6枚之多,是否合适?两部金奖邮集都没有使用230×290mm的标准贴片,而采用的A4纸制作,这是否是以后的发展趋势?派生品的问题是否对研究性邮集没有约束?等等问题,也许高奖邮集中的大胆尝试已经诠释了答案,如果能见到评审组的小分和评语,则更会使大家解开疑惑。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是肯定的,值得中国的极限集邮爱好者去追崇吗?这也只能见仁见智了。

     对于其它邮集中与规则不符的方面,如《苏联著名宇航员》作为专题方式编组,反复使用派生品;相关片的频繁使用;用个性化附图制作成的片也作为极限片展出等等问题,由于是阿尔巴尼亚的作品,能够有极限作品参展已经是很不错的了,相信评委会一定会给作者提出意见,以便他下次展出时修正,不过这些问题也提醒我们以后组集时还是采用敬而远之态度比较好。

     《桥》是台湾极限会朱志平会长的邮集,朱会长是我非常尊重的极限前辈,这部作品也曾为他得到了不少光辉。在展览前我曾和他越海通话,他说这次邮展只是以重在参与的心态参加,不过也不知具体是啥原因,这次降到了大银,他自己揣测可能是送展时变更了原来报名时的首页纲要,但真正问题出在哪,同样也需要从评委会的小分和评语来分析。邮展结束后,在和朱先生的通话中,他对台湾的另2部作品和中国内地邮集能取得高奖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洛阳邮展大幕已经落下,本届邮展极限集邮类所有参展展品都已披金戴银,中国内地的3部邮集更是全部沾金,可喜可贺。而国外的几部高奖邮集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国的极限集邮爱好者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对作者对FIP极限集邮评审规则的理解、对3种编组方式的正确认识、对素材的合理使用、对如何拓宽极限片的知识和研究、对极限邮集的外观处理等方面,需要我们更深层次地去研究和学习。
作者: 尧玉邮屋    时间: 2009-8-5 18:28
郑先生,好文章,学习了!今天和周治华会长见了面,谈起了您!
作者: 徐正炎    时间: 2009-8-5 19:47
再次学习  似曾相识  《集邮》还是《中国集邮报》上




欢迎光临 极限集邮网 (http://chinamaxicard.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