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歐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慣指的時間是17世紀以及18世紀上半葉(約1600年 -1750年),但年份並不代表絕對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建築與音樂。這一時期,上接文藝復興 (1452年 -1600年),下接新古典時期、浪漫時期。</P>
< >歐洲文化「除舊佈新」,在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改變與成就。資產階級興起,君主政治漸獨立於宗教之外(但民主思想萌芽)。科學在伽利略、牛頓等人的開創下展開。藝術上趨勢是「世俗化」,精力充沛,勇於創新,甚至好大喜功。文藝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繪畫上有魯本斯,林布蘭特等,影響都極深遠。也在這時期,歐洲向外擴張殖民,漸漸佔據了世界文明的中心。(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6%B4%9B%E5%85%8B%E8%89%BA%E6%9C%AF)
</P>
< >十五世紀末期以後,歐洲各國不斷擴展科學新知,產生了許多發明;新航線的發現,證明了地球是一球體,也造成了通商與殖民的興盛。這種經濟擴張運動,使人眾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有,思想也跟著自由起來,因此引起民間的理性主義抬頭,以及教會的「創世紀」神學系統的鬆動。到了十六世紀,歐洲各地開始對教會產生質疑,認為原始的基督教清貧素樸的精神已被扭曲,於是這種情形引發出不同形式的「宗教改革」運動。
</P>
< >相對於宗教改革運動,舊有的教會勢力,為了維護鞏固自身的利益,也發動起「反宗教改革」運動,以致引起新教與舊教權力之爭,加上這時候歐洲各國基本上都屬於君主專制的時代,經常為了擴張領土而發生衝突,遂導致後來的「英法百年戰爭」發生。
</P>
< >藝術發展在這種複雜的局勢之下,受到相當大的影響;而民間的理性思考與質疑的精神,也為當時的美學思維發展出一個新的方向。巴洛克〔Baroque〕藝術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首先產生於舊教中心的羅馬,隨後即傳遍了歐洲及美洲部分地區。
</P>
< >《Baroque》這個字來自葡萄牙語baroco,是描述珠寶工人將不規則性應用在珠寶的製作上。它的風格特徵是不喜歡單調平板的水平垂直,而是喜好用扭曲多變的纏繞線條,創造出繁複的裝飾,以追求強烈的律動感。
</P>
< >巴洛克主導了歐洲17世紀與18世紀前半葉的藝術與建築,並且它的影響隨及拉丁美洲直到19世紀初。此風格一方面非常結構化(使用大量的幾何對稱)同時非常生動活潑(將型式加入到強而有力的螺旋裝飾與精神的運動中) 。
</P>
< >巴洛克藝術最初發源於教皇統治的羅馬,後來向北及向西擴展到其他歐洲地區。相較於文藝復興時期著重平衡、適中、莊重、理性與邏輯的藝術風格,巴洛克藝術卻強調動勢、熱中表現或暗示無窮、不安和對比的感覺、擅用光的特性創造戲劇性、誇張、透視的效果,並且不拘泥各種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界線,將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
</P>
< >在一些天主教國家裏巴洛克藝術有著較佳的發展,尤其是在反對宗教改革的最後幾年,大約在1600年時:為了對抗新教的擴張,在30年戰爭後 (結束於 1563年),羅馬教會重新確立其傳統的教義,並參與了密集的傳教活動。羅馬教會將以浩大神聖與感人之再現來對抗宗教改革司祭所鼓吹的形象禁律。寫實主義與近似真實一般,巴洛克的藝術家們藉由穹蒼與諸聖的再現於美學教材上相互競爭,所有的就像那些建築師所置放的浮誇畫框。
</P>
< >結合了與教廷相連的專制政權,巴洛克特別在一些傳統主義的國家、意大利、西班牙和某些日耳曼國家裏擴展。而在北歐一些最進步的國家中,特別是一些被宗教改革所征服的國家,它只是在一些市立的建築中展現:巴洛克的建築師為歐洲的封建者構築了許多奢華的宮殿,不論這些封建者是否支持宗教改革,藉由這些建築的宏偉壯麗,喚起人們注意到其強大的勢力。
</P>
<P>
<P>
<P>
<P>巴洛克藝術雖然形成並盛行於十七世紀,但與過去其他藝術風格卻是並存的,以當時意大利及西班牙兩地為例,當時是文藝復興盛期、矯飾主義以及巴洛克三種風格同時並存,不過還是以巴洛克為其主流。(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9_1000/open-27-broadcast.htm, http://www.baroque.idv.tw/art-baroque.as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 10:21:5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