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1-11 04: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雪巅苍狼 于 2024-11-11 21:37 编辑
1918年8月的一天,留学日本的郭沫若和张资平在日本福冈的博多湾海岸边邂逅,两位青年对国内的文化现状非常不满,认为当时的中国没有一本可读的杂志。内心的冲动促使他们想以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种令人不满意的现状,想找几个人出一种纯粹的杂志,采取同人杂志的形式,专门收集文学上的作品,不用文艺,只用白话。这成为了创造社成立的最初缘起。
注:同人刊物是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组成一个小群体之后创办的刊物,一般不接收外来投稿,故具有比较鲜明的色彩。
但是,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同人们虽然已经“集合”起来,开过几次会,然而要实现出版杂志这个目标,对于那些贫穷的青年学生来说,无疑是相当困难的,他们托人在国内寻找出版社,却四处碰壁。
机会终于还是来了。1921年3月,同人成仿吾接到上海泰东书局编辑部扩充计划的消息,马上通知了郭沫若,二人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当场决定一起回国。
然而,他们到了上海以后,看到的现实却是泰东编辑部的扩充计划,充满困难。因为这个计划,原只是书局经理赵南公想要转型书局经营方式的一种设想,但要付诸实施,尚有许多问题必须先行解决,例如场所要扩大,支付编辑人员的薪金,以及扩充出版计划需要的各种经费等等,而赵南公当时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天见面后,泰东表示愿意留下他们,但却没有给他们聘书,更没有提起薪水的事。成仿吾在上海呆了两个星期后,感觉这是一场骗局,遂起身前往长沙兵工厂谋了份职位,而郭沫若则留了下来。
▲位于四马路山西路首四马路124-125号(今福州路)的泰东图书局
郭沫若没有离去,是因为赵南公的执意挽留。赵南公深知,要“重建理想的新泰东”就必须得到新文化精英的鼎立襄助。他把这位在新文坛上崭露头角的诗人当成了书局救星,决定由郭沫若执掌泰东的编审大权。
而在郭沫若的眼中,泰东书局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出版机构,他在赵南公身上看到了创造社未来希望的曙光。
就这样,郭沫若在一个半月里为泰东图书局编辑了三部书稿:一是编定诗集《女神》;二是改译《茵梦湖》;三是标点《西厢记》。这三部书的出版,引起了读者极大兴趣,特别是列为“创造社丛书”第一种的《女神》的畅销和引发的巨大社会反响,为泰东图书局闯出了一条新路。
赵南公果断决策,让郭沫若继续编辑“创造社丛书”,另出一种季刊,名《创造》,专容郭沫若等人的文字。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泰东图书局的支持,就不会有创造社杂志的出版。
郭沫若后来在《学生时代》一书中回忆起这件事,仍充满感激地说:“像那时还未成形的创造社,要想出杂志,在上海滩上是不可能的。在不可能之中有泰东来承印,这当然是可以感谢的事。”《创造》季刊于1922年5月1日正式出版。一年后,泰东又出版了《创造周报》。“创造社丛书”的出版一直在进行。
可以这样说,泰东书局,是创造社的摇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