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雪巅苍狼 于 2021-3-22 03:46 编辑
天宝华极限人物志——用一生奉献给中国医疗事业的医学先驱 马雅各家族
2021年3月5日,为了纪念在首位在台湾地区设立西式医院的马雅各医生逝世一百周年,台湾邮政发行《马雅各逝世一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一枚。邮票选择沈祯绘制的马雅各医生的肖像为主,精彩创意行销有限公司负责设计,在邮票背景处描绘了太平境马雅各教会的外观。邮票采用胶雕套印进行印刷,中央印制厂印制。这是继2016年《名人肖像》之后,再次使用雕刻工艺印制人像邮票。
西医入港
时光定格在1865年6月16日——台湾省台南府城看西街上一家小小的医馆。它的出现,吸引了众多围观的群众,不同于人们所认知中的传统医馆,没有排列整齐的各种高大的药柜,也没有扑鼻而来的阵阵药香,只有简单的柜台,几张桌椅,一张小小的躺床,显得素雅,却又冷清。
医馆门口,一位穿着西装的洋人,操着一口生硬蹩脚的闽南语,正向围观的人群分发传单。
这位文质彬彬的洋人,就是 Dr. James Laidlaw Maxwell,他的中文名字叫做马雅各。这一年的他,年仅30岁。
马雅各,1836年3月18日出生于苏格兰,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在校期间他不仅完成了医学课程,还修读了理则学、伦理学、数学及物理学等课程,且均获得荣誉,并获文学士及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的马雅各前往柏林及巴黎的医学院深造,其医学博士论文主题特别专注在血癌方面的研究。回国后任职于英国伯明翰总医院,成为该院卓越的医生。
1860年,英国长老教会在杜嘉德牧师(Douglas Carstairs)的建议下,将台湾列入医疗传道的宣教区,拟安排有医师背景的传教士前往传教。
1862年底,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马雅各毅然决定辞去伯明翰医院医生的职位,向英国长老教会海外宣教委员会提出申请,自愿成为派往台湾的海外医疗传教士,当时他27 岁,正值人生的黄金时代。
1863年8月,年轻的马雅各医生辞别了未婚妻及亲人,由杜嘉德牧师陪同,自英国搭乘“波罗乃西”号轮船出发,绕过好望角,远渡印度洋,经过将近140天在船上的艰苦与不适,于12月4日抵达中国上海英租界。在参观了教会与医院,与教会的前辈们做了短暂交流之后,便匆匆离开上海。
1864年1月2日,马雅各到达厦门宣教区。在厦门时,马雅各积极学习闽南语,同时深入了解当地医疗传道的工作,为到台湾传教做准备。
马雅各在打狗港的帆船上
1864年10月5日,为了考察将来的宣教区,马雅各和杜嘉德牧师,由仆人吴文水及两位厦门信徒陪同,搭乘德轮三桅帆船“舟山号”抵达打狗(高雄港)。他们先在附近巡视一周,在这里看到了1859年捲土重来的天主教在前金建堂的艰辛。而后步行到台南府城,在城里住了一周之后便返回打狗,途中也在埤头(凤山)住了一天,30日返抵厦门。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1865年5月28日(礼拜日),马雅各携三位助手----仆人吴文水(看守教会与医馆)、漳州传道士陈子路和药剂师黄嘉智,在杜嘉德牧师的陪伴下,自厦门搭轮船“Meta”号驶往高雄港,从旗后上岸,并直接前往台南府城。
到达台南后,马雅各在台南府城西门外看西街(现今台南市仁爱街 43 号)租了一座房屋,前面辟为礼拜堂,后面作为医馆,用于医疗与传道的工作。
1865年6月16日,医馆正式营业,确定了马雅各正式以基督长老教会传教士与医生双重身分开始了在台救病传教的一生。
马雅各是一位热心爱主的青年医生,一向秉持单纯善良的心治病救人。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以及当时台湾人对于西方医术的误解,甚至有“仇教者肆为蜚语以排挤之”,谣传马雅各“取人心,挖眼睛,吊人疤”用来制作鸦片药品等等,因此惊动全城。虽然基督教是带着“爱与和平的福音”来台,但人们普遍存在仇外心理,认为宗教是挟着侵略者的优势而强行介入,因此对“洋鬼子”们都非常排斥甚至恨之入骨。
1865年7月9日,礼拜日。马雅各的布道助手陈子路在礼拜堂传讲时,忽然有人领了一大群愤怒的群众,围住礼拜堂与医馆,并丢击石头,房子遭到攻击损坏,还发生了流血事件,继而惊动官府。然而官府对于寻衅闹事者并未惩罚,反而劝请马雅各迁居他方,以免引起更大的骚动。
无奈之下,马雅各的医馆在开业后23天即告关闭。
虽然只开业了短短的23天,但却意义非凡,因为,这是全台第一家西式医馆,它的存在,注定载入史册,因为它标记着台湾正式迎来西式的文明。
同时,医馆开业的1865年6月16日,被英国长老教会定为在台湾设教的起始日,并作为基督教全台纪念日。
打狗行医
结束医馆之后,马雅各只好转往有英国领事保护的打狗旗后街(今高雄旗津附近)继续行医,并在那里租了三间房屋,开设了高雄的第一家医馆”旗后医馆“(又称“三块厝布道所”)。
在这里顺便科普一个小知识:这里说的打狗,不是指真的去“打狗“,而是地名。其语源为该地台湾原住民平埔族及西拉雅族的分支马卡道族〈Makatao〉的称呼“takao”。
15世纪左右,此地的马卡道族,遍植刺竹作为防御工事,以抵御来犯的日本倭寇与中国海盗,并将地名取为“竹林”〈Ta-kao〉,“竹林””〈Ta-kao〉发音似闽南语的“打狗”〈Ta-kau〉,故被汉化译称“打狗”或“打鼓”。台湾日据时期因“打狗”〈Ta-kau〉,音近日文发音的“高雄”〈Taka-o〉,且台湾总督府官方觉得其名不雅,故改名“高雄”。
清治时期打狗港正式开港后,英国在打狗设立英国领事馆,由此打狗港逐渐成为英商的地盘。
正因如此,当地的百姓对于外来文化接受程度相对较高,再加上有领事馆的保护,马雅各行医传道之路开始顺利起来。
当时的台湾南部,眼疾与疟疾是最棘手的疾病,在马雅各看诊的项目上,亦以眼疾比例最高。为了传教的需要,对于此类疾病的诊疗,马雅各都会公开展示给家属及旁观者观看,以此来显示上帝的“神迹”。而病人及家属,从未见识过西医的治疗,都神情紧张,有的人更在心里默默祈求神明保佑,心里盘算着如果能因此重见光明,或许真该来改信这个“西洋神”。
随着治愈病例的增长,马雅各的西医治疗方式开始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医馆也逐渐扩大。扩充后的病房,可容纳10名左右的住院病人,并因此在当地培育了一批西医人才。
随着行医事业的发展,顺利地带动了传教事业的进展。1865年11月,在英国商人必麒麟(William A. Pickering)带领下,马雅各进入旗山附近的木栅、拔马和台南附近的玉井、左镇、岗仔林等平埔族地区传教,受到热烈的欢迎,并趁势在当地设立了教会。
重返台南
1866年,马雅各在旗后的医疗传道持续发展,不但信徒人数增加到40名,布道工作也有很大进展。杜嘉德牧师回厦门后,又差遣宣为霖牧师来台协助工作。虽然在旗后与埤头的医疗传道事业大有进步,但马雅各除了照顾旗后医馆的经营,还要主持礼拜,并兼顾新分设的埤头教会,实在分身乏术。直到1867年12月13日,李庥牧师夫妇自英国来台协助马雅各工作后,才让他的工作压力减轻了一些。
1868年3月中旬,马雅各经由厦门及汕头前往香港和他的未婚妻玛丽·安妮·古道尔小姐结婚,完成终身大事。5月2日夫妇俩自香港返回台湾。
但接踵而来的是发生更严重的埤头迫害事件(史称埤头教案)。此事件的幕后策划者是清廷官吏,他们鼓动民众拆毁教堂,殴打信徒,并扬言要将传教士赶出台湾。此事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演变成政治事件,引起英国发动炮舰占领台湾府的安平港与炮台,迫使清廷接受和约之条款,其中包括基督教的传教自由。
这时,马雅各见到重返台湾府城的机会即将来临,开始积极处理善后事宜。他把高雄、埤头的传教事业交给李庥牧师,医疗方面则请帕特里克·曼森医生前来台湾照料。
台南旧楼医院
1868年12月26日,马雅各与吴文水重返台南府,典借了二老口街许厝的公馆(现今启聪学校博爱堂附近),部份充为住宅,余为诊所及病房,也就是后来俗称的“旧楼医院”(即今日台南“新楼医院”的前身)。而后,又在亭仔脚街租一栋房屋作为福音及培育信徒之用。
与三年前完全不同的是,随着马雅各在打狗的声名日隆,台湾人已渐渐能接受马雅各带来的现代化医疗。
此时的马雅各已深谙台语,与当地病患沟通全无障碍。他对医疗工作的热心付出,深受患者信任,从而更加名声远扬,上门求治者络绎不绝。
随着前往看病的患者日益增多,原来的“旧楼医馆”的容积已无法满足要求。1897年,马雅各开始筹办新型医院,并于1900年落成,即新楼医院。该医院为台湾首座西式医院,是为台湾设立医院之滥觞,至今一百多年,仍正常有序地运营。
新楼医院的建立,提升了当时台湾的医疗卫生,更有效地培养了大批本地医生,加强了医疗服务,不只减轻台湾百姓身体各种病痛,在预防医学上也拯救了无数的宝贵生命。
同时,马雅各身为英国人,却对英国出售鸦片给中国的可耻行径表示强烈的不满,并不止一次向英国政府表达了他的抗议。他亲眼目睹英国船只运送鸦片戕害台湾人民,无比痛心却又无可奈何。马雅各对鸦片的态度,对于后来新楼医院内设立“鸦片戒除室”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