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6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谢谢关注!问题已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9 10:0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周国裕 于 2010-9-3 07:59 编辑

求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山门该建筑的详细资料(始建年代、材料、整体建筑高宽…)?
2#
发表于 2010-8-29 10:57 | 只看该作者
聊城山陕会馆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西岸,有一处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远看琼楼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聊城山陕会馆。
2007年9月8号,我们聊城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班的考察组来到聊城山陕会馆,进行对这儿的考察访问,考察组受到会馆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
概述:
    会馆承载了太多的乡情,于1845年第五次重修,聊城知县李正仪为此写了碑文:“斯役也,梓匠觅之汾阳,梁栋来自终南,积虑劳心,以有今日。今众聚集其间者,盹然蔼然,如处秦山晋水间矣。”要的就是这份乡情,我们今天在会馆里所能看到的山门、戏台、钟鼓二楼,每个细节都渗透着乡情乡思,弥漫着让人解读不尽的醇厚韵味:画梁雕柱是终南山的木料,巧夺天工的精美构件是汾阳木工的匠心。置身其间犹如来到秦山之下、晋水之滨,使你不由得想起“登华巅而泛汾波”的那份乡情。
明清时期,聊城借京九大运河漕运繁荣400余年,城内商贾云集,会馆林立,河中舟楫相接,聊城成为运河岸边九大商埠之一。繁荣一时的古商业文明带给聊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深受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古文化旅游资源。应该说,此次的访问考察是我们对山陕会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考察组收获颇丰。大家一致认为,山陕会馆是古代文明的象征,我们应加大投入,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保护它。
考察细目:
一、山陕会馆的总体概况
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在京杭大运河西岸,位于山东聊城东关双街南首,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堪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山陕会馆是一座庙宇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体,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53年)。远看,琼楼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山陕会馆坐西面东,南北阔43米,东西深77米,占地总面积为3311平方米。整个建筑群由山门、过楼、戏楼、夹楼、钟鼓二楼、南北两看楼、南北两碑亭、关圣帝君大殿、财神大王北殿、文昌火神南殿、春秋阁、望楼、游廊、南北两跨院等组成,共计160余间。看上去面积虽不算大,但却布局紧凑,设计合理,大小间错,疏密得体。反映出古代匠师们的精湛技艺,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山陕会馆是山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所会馆,198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建筑规制严整,殿阁楼廊富于唐宋遗韵,层檐飞动,线条流畅精美,彩绘绮丽.。山陕会馆的山门气势宏伟:三开间两层牌坊式,黄绿相间的琉璃瓦覆顶,饰有砖砌门罩。进入山门即为山陕会馆中轴线上的第一进院落,迎面可以看到由戏楼、钟鼓二楼和南北夹楼组成的山字形连体建筑。戏楼坐东朝西,与大殿对峙。
    山陕会馆的戏楼给人以富丽堂皇的感觉。一般的古建筑,顶部多为四个挑角,而这里戏楼的顶部却向东北、东南各伸出两个挑角,向西北、西南各伸出三个挑角,使整个顶部形成十翼角,看上去如凤凰展翅,似俊鸟争飞,犬牙交错,争胜斗奇,显示出生气勃勃的气势。因为顶部的挑角太多,且决定了内部结构的复杂,虽然复杂却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科学而又灵活的技术处理,让人看了叹为观止。
    如果谈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不能不说一下整个建筑群的雕刻艺术。山陕会馆的雕刻,最能体现出设计者、建筑者和工匠的精湛技艺。山陕会馆的雕刻运用的极普遍,无论在木构件上,不是在石柱、砖瓦、额坊和柱鼓上,凡是能雕刻的地方都雕刻了。山陕会馆的雕刻主要有木雕、石雕和砖雕三种,在技艺上又可分为平雕、线雕、浮雕和透雕几种,而山陕会馆内的透雕技艺最为精绝。透雕多运用于大殿的额枋,每一面额枋均为一整块木板雕刻而成,并且所雕花草、人物及动物等,均形象生动、活灵活现,极具立体感。馆内现存有历年重修大小碑刻十九幢,石雕方檐柱三十根,浮雕、透雕的精密木质额枋四十二方,作为柱础的石雕狮子、大象、麒麟等十二座,照壁、折壁人物、花鸟、山水等石刻画十二幅。上百个柱础上刻有花草、鸟兽等装饰,尤其是木柱、石柱、匾额上所刻楹联、文字,正楷行书兼备,为书法家所称颂。
    据介绍,山陕公馆历经了多次维修。最近的一次是1994年开始的,聊城市投资200余万元,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对整个建筑群的顶部所有被毁坏的砖瓦、木构件及门窗,按照原样进行了更换和维修,同时给所有的柱子进行了包布维护,并重新上了漆。目前,山陕会馆平均每天要接待游客140至160人左右。日接待量最多的一天是2002年5月1日旅游节开幕那天,游客人数达到3700人。
    从建筑艺术的角度看山陕会馆,它的整个建筑群,不仅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且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商业史、经济史、戏剧史、运河文化史以及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的珍贵资料,是中国会馆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山陕会馆的文化情况的介绍
1、“祭神明联桑梓”的场所
  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原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祭神明的处所,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所会馆。整个会馆是一座庙宇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体,坐西面东,南北阔44米,东西深75米,主要建筑有山门、戏楼、夹楼、钟鼓楼、看楼、碑亭、大殿、春秋阁等,共计160余间。在其便门两侧影壁上的石刻对联特别引人注目,左为“精忠贯日”,右为“大义参天”,均表现出晋商对国“精忠”对商“大义” 的准则。便门上方还各有石匾一方,左为“履中”,右为“蹈和”。“履中”,意为处事中正,公平;“蹈和”意为和气、和谐。
  晋商兴盛时期,遍布全国的山陕会馆是其在外经商的办事处,成为商贾们住宿、议事、签约、交易、酬宾的场所。山陕会馆由在聊城经商的山西、陕西的商人投资所建,其用途在会馆的碑文中说得明白:“会馆以祭神明而联桑梓”。“桑梓”指山陕商客,“神明”即关公,所以山陕会馆又被称为关公庙。会馆主建筑关帝大殿前,一副楹联高悬:“非必杀身成仁问我辈谁全节义,漫说通经致用笑书生空谈春秋”。商人为何要祭祀关公?除了能够满足商人保佑平安的愿望外,更具有精神上的凝聚力。商人们游走天下闯荡江湖,需要彼此相互照应,共同面对困难,而关帝的忠诚和义气更是他们所倡导的美德。因此晋商的足迹遍布中国,所到之处至少都有一所会馆、一座关帝庙、一个戏台,将这种义中取利的从商理念通过建筑文化展现出来。
 2、独特的“财务公开栏”
  据史料记载,聊城山陕会馆从始建到竣工,历时66年,耗银60465两6钱9分。在会馆过墙边有19块碑碣,这些碑碣不仅记载了会馆置地、建设、重修所用的银两开支数目,而且在八块石碑的背面不厌其烦地刻上各商号的捐银数目,这些碑石连成一片就是当时的“财务公开栏”。它不是帝王御笔、文人诗词,而是一本本建造会馆的明细账。细细观看,不难发现古人采用的也是“收支两条线”的财务公开形式。在支出一栏中,打油买酒的几厘银子都有详细记录。就拿山陕会馆关帝大殿前有两只石狮子说吧,雕琢之精美堪称绝世。关于雕造这两只狮子的花费,在会馆南过墙的石碑上就有一段非常明晰的记载:“石料使银一百六十三两六钱一分,石匠路费使银四十一两,石匠工使银四百二十九两八钱八分。”总算下来,这两只狮子共耗白银634两有余,这在当时,耗资之巨一定让人大跌眼镜。账目公开,无人贪污一厘一毫.
 3、儒商文化:立德、立身、立业
  聊城山陕会馆还有一块曾立于1807年的石碑《山陕会馆接拔厘头碑记》,碑中可以读到这样的语句:“从来可大而不可久者,非良法也,能暂而不能常者,非美意也……”字里行间让人读出了山陕商人坦然从商、目光远大、精于管理、讲究信义的商业素质与人格,这大概是他们成功的最大秘诀。
  会馆的木雕、石雕、砖雕也堪称世界透雕一绝,木雕二十四孝图,则是告诫商贾们要忠孝仁义,并以此立德、立身、立业。到了会馆,导游还会为游客讲起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山西商人欠了另一个山西商人千元大洋。欠债人欠期一到,因种种原因无钱还给债主。债主非常照顾借债人的脸面,就让借债人象征性地还一把斧头和一个箩筐,寓意此事到此了结,情谊还在。这种不为眼前小利背信弃义的做法,很自然地使我们想到关帝遗风。
三、山陕会馆兴建的历史渊源
聊城,明清两代均为东昌府治。据《明史》记载,明永乐中会通河成,大运河自东关外经过,聊城也成为“商贩所聚”之处,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东关之外是聊城的主要商业区,崇祯年间江西磁器到东昌,即在东关卸卖。
    清康熙年间,聊城商业开始迅速发展。清代乾隆、道光年间,聊城商业的繁荣达到了鼎胜时期。嘉庆年间的记载称,“东昌府治,山东省之大都会也,……人烟辐辏,士商云集”。据山陕会馆所藏碑刻记载,其时,仅有名号可考的山陕商号即有三四百家。至今,清代商人所建会馆仅保留下了山陕会馆一处。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53年),历经四年,山门、正殿等主体工程竣工,其后逐年扩建和重修,至嘉庆十四年方具有现在之规模。据嘉庆十四年(1809年)“山陕会馆众商重修关圣帝君大殿、财神大王北殿、文昌火神南殿及戏台、看楼、山门并新建飨亭、钟鼓楼序碑”记载,“东昌为山左名区,地临运漕,四方商贾云集者不可胜数,而吾山陕为居多。自乾隆八年创建会馆,以祀神明而联桑梓,迄嘉庆八年复从而修之……起癸亥迄己巳,七年而工告竣。迹虽修也,而工倍于创,……庙貌焕然一新,甚盛事也”。
    另据碑载,聊城商人“山陕为居多”,或称“东郡商贾云集,西商十居七八”。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山陕会馆是历史上聊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见证,也是晋商文化符号中的一段历史残片。
    作家余秋雨的散文《抱愧山西》在上世纪90年代曾引起巨大反响。文中写道:“很长一段时间,我查检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籍,阅读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稿,终于将信将疑地接受了这样一个结论: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县和太谷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大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
    这篇散文随作者成名作《文化苦旅》而广泛流传,在读者中极大地普及了原本属于历史概念的“晋商”的知名度。文中将晋商历经200多年后衰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归结为:一是小农意识,“他们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在农村,他们在前后左右找到的参照物只有旧式家庭的深宅大院,因此,他们的人生规范中不得不融化进大量中国式的封建色彩。”而且认为他们没有在最兴盛的时候办实业;二是上个世纪中叶以来连续不断的激进主义的暴力冲撞,一次次阻断了中国经济自然演进的路程,最终摧毁了晋商。
    晋商从兴盛到衰退的演变是一个过程,为我们带来了经验和教训,它无疑也为我们带来了文化传统上的宝贵财富。作为晋商文化残片的山陕会馆的这一部分价值,这是任何一种演变的不能替代的。
     晋商在近代前后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乘着诚信和谐之风,行走天下,熠熠生辉。而今他们像舞台上已经谢幕的演员,静静地隐身于历史的帷幕之中。后人只能在山东省聊城市山陕会馆经历了百年风雨的砖雕、廊柱间,探寻他们诚信文化的传奇
山陕会馆是历史上聊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见证,也是运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山陕会馆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释、倒三家思想于一体,会馆建筑中既有代表道教的“八仙人物”,又有佛教八宝及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履中” 、“蹈和”等匾文。由此可见,多种思想、文化在保持各自本质因素的基础上,达到了更高层次上的相容相通,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中华大地上古老商帮总结出来的经营方法和理念,帮助一代代商贾获得事业的成功。虽然古老商帮已经逝去,所幸的是他们这些经营的智慧被会馆建筑保留了下来,即使放在现代,他们的思想仍然熠熠生辉,从而让我们领略到儒商文化的人文魅力。
美丽的运河已经被时代的脉搏再次激活,聊城这座“东方威尼斯”即将成为
一个新的商埠,而这古老的山陕会馆也会在以后的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3#
发表于 2010-8-29 11:09 | 只看该作者
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在京杭大运河西岸,位于山东聊城东关双街南首,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山陕会馆是一座庙宇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体,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53年)。远看,琼楼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山陕会馆坐西面东,南北阔43米,东西深77米,占地总面积为3311平方米。整个建筑群由山门、过楼、戏楼、夹楼、钟鼓二楼、南北两看楼、南北两碑亭、关圣帝君大殿、财神大王北殿、文昌火神南殿、春秋阁、望楼、游廊、南北两跨院等组成,共计160余间。看上去面积虽不算大,但却布局紧凑,设计合理,大小间错,疏密得体。反映出古代匠师们的精湛技艺,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山陕会馆是山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所会馆,198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建筑规制严整,殿阁楼廊富于唐宋遗韵,层檐飞动,线条流畅精美,彩绘绮丽.。山陕会馆的山门气势宏伟:三开间两层牌坊式,黄绿相间的琉璃瓦覆顶,饰有砖砌门罩。进入山门即为山陕会馆中轴线上的第一进院落,迎面可以看到由戏楼、钟鼓二楼和南北夹楼组成的山字形连体建筑。戏楼坐东朝西,与大殿对峙。
       山陕会馆的戏楼给人以富丽堂皇的感觉。一般的古建筑,顶部多为四个挑角,而这里戏楼的顶部却向东北、东南各伸出两个挑角,向西北、西南各伸出三个挑角,使整个顶部形成十翼角,看上去如凤凰展翅,似俊鸟争飞,犬牙交错,争胜斗奇,显示出生气勃勃的气势。因为顶部的挑角太多,且决定了内部结构的复杂,虽然复杂却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科学而又灵活的技术处理,让人看了叹为观止。
       在采访时,聊城市博物院馆馆长张竞放告诉记者,如果谈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不能不说一下整个建筑群的雕刻艺术。山陕会馆的雕刻,最能体现出设计者、建筑者和工匠的精湛技艺。山陕会馆的雕刻运用的极普遍,无论在木构件上,不是在石柱、砖瓦、额坊和柱鼓上,凡是能雕刻的地方都雕刻了。山陕会馆的雕刻主要有木雕、石雕和砖雕三种,在技艺上又可分为平雕、线雕、浮雕和透雕几种,而山陕会馆内的透雕技艺最为精绝。透雕多运用于大殿的额枋,每一面额枋均为一整块木板雕刻而成,并且所雕花草、人物及动物等,均形象生动、活灵活现,极具立体感。馆内现存有历年重修大小碑刻十九幢,石雕方檐柱三十根,浮雕、透雕的精密木质额枋四十二方,作为柱础的石雕狮子、大象、麒麟等十二座,照壁、折壁人物、花鸟、山水等石刻画十二幅。上百个柱础上刻有花草、鸟兽等装饰,尤其是木柱、石柱、匾额上所刻楹联、文字,正楷行书兼备,为书法家所称颂。
       据介绍,山陕公馆历经了多次维修。最近的一次是1994年开始的,聊城市投资200余万元,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对整个建筑群的顶部所有被毁坏的砖瓦、木构件及门窗,按照原样进行了更换和维修,同时给所有的柱子进行了包布维护,并重新上了漆。目前,山陕会馆平均每天要接待游客140至160人左右。日接待量最多的一天是2002年5月1日旅游节开幕那天,游客人数达到3700人。
       从建筑艺术的角度看山陕会馆,它的整个建筑群,不仅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且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商业史、经济史、戏剧史、运河文化史以及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的珍贵资料,是中国会馆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聊城,明清两代均为东昌府治。据《明史》记载,明永乐中会通河成,大运河自东关外经过,聊城也成为“商贩所聚”之处,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东关之外是聊城的主要商业区,崇祯年间江西磁器到东昌,即在东关卸卖。
       清康熙年间,聊城商业开始迅速发展。清代乾隆、道光年间,聊城商业的繁荣达到了鼎胜时期。嘉庆年间的记载称,“东昌府治,山东省之大都会也,……人烟辐辏,士商云集”。据山陕会馆所藏碑刻记载,其时,仅有名号可考的山陕商号即有三四百家。至今,清代商人所建会馆仅保留下了山陕会馆一处。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53年),历经四年,山门、正殿等主体工程竣工,其后逐年扩建和重修,至嘉庆十四年方具有现在之规模。据嘉庆十四年(1809年)“山陕会馆众商重修关圣帝君大殿、财神大王北殿、文昌火神南殿及戏台、看楼、山门并新建飨亭、钟鼓楼序碑”记载,“东昌为山左名区,地临运漕,四方商贾云集者不可胜数,而吾山陕为居多。自乾隆八年创建会馆,以祀神明而联桑梓,迄嘉庆八年复从而修之……起癸亥迄己巳,七年而工告竣。迹虽修也,而工倍于创,……庙貌焕然一新,甚盛事也”。
       另据碑载,聊城商人“山陕为居多”,或称“东郡商贾云集,西商十居七八”。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山陕会馆是历史上聊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见证,也是晋商文化符号中的一段历史残片。
       作家余秋雨的散文《抱愧山西》在上世纪90年代曾引起巨大反响。文中写道:“很长一段时间,我查检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籍,阅读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稿,终于将信将疑地接受了这样一个结论: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县和太谷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大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
       这篇散文随作者成名作《文化苦旅》而广泛流传,在读者中极大地普及了原本属于历史概念的“晋商”的知名度。文中将晋商历经200多年后衰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归结为:一是小农意识,“他们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在农村,他们在前后左右找到的参照物只有旧式家庭的深宅大院,因此,他们的人生规范中不得不融化进大量中国式的封建色彩。”而且认为他们没有在最兴盛的时候办实业;二是上个世纪中叶以来连续不断的激进主义的暴力冲撞,一次次阻断了中国经济自然演进的路程,最终摧毁了晋商。
       晋商从兴盛到衰退的演变是一个过程,为我们带来了经验和教训,它无疑也为我们带来了文化传统上的宝贵财富。作为晋商文化残片的山陕会馆的这一部分价值,这是任何一种演变的不能替代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19:5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谢谢!海勇友的介绍。其中“山陕会馆的山门气势宏伟:三开间两层牌坊式,黄绿相间的琉璃瓦覆顶,饰有砖砌门罩。”这段文章是我所需!但是,能再介绍其山门总高度、三开间宽度,是砖木结构?就更全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4-9-29 01:23 , Processed in 0.05197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