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多年前,在重庆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一首令全国民众为之震撼、为之传唱的抗日爱国歌曲,名叫《嘉陵江上》。作词:端木蕻良。作曲:贺绿汀。两位都是从沦陷区流亡到重庆的文艺家。作品以嘉陵江为背景,抒发流亡者的思乡之情,它代表了广大流亡者的心声,曾激起全国民众奋起抗日的决心,歌曲迅速在全国、特别是大后方唱响。直到今天,成为音乐殿堂男高音曲目。
端木蕻良是小说家、诗人,当年在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教书。他同他的东北老乡、名声十分响亮的妻子作家萧红,每天傍晚沿嘉陵江边散步,见悠悠江流思乡之情涌起,提笔写道:“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一样的流水,一样的月亮,我已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这一切的悲情都是因为日寇的铁蹄啊!山河破碎,流亡的苦难,国恨家仇,一股脑儿热血激荡胸间,诗人继写道:“我必须回到我的故乡,为了那没有收割的菜花,和那饿瘦了的羔羊。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把我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
这是一首散文诗。这诗很快传到音乐家贺绿汀手中。其时,贺绿汀在北碚草街子(现重庆合川草街镇)陶行知办的育才学校任教,草街子在夏坝的上游约十里地,也是在嘉陵江边。作曲家的心灵激荡着,歌词是句式长短不一的散文体新诗,适于朗诵而难于谱曲。怎么入手呢?贺绿汀尝试多种谱曲方法,均不理想。最后,他背熟歌词,独自徘徊在嘉陵江边,反复轻声朗诵,曾先后写出过五六稿均未成,最后终以朗诵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在抑扬顿挫的语势中摸索到相应的旋律,写出了这首接近于歌剧咏叹调的独唱曲。
作品发表于1940年1月重庆出版的《东风》杂志。虽说这是一首艺术性很强的歌曲,最为知识分子所喜爱,但鉴于歌词内容强烈的时代感,句句唱进了亿万民众的心坎里,加之旋律的优美动听,歌曲的流行度非常之高。在当年,《嘉陵江上》与另一支歌《在东北松花江上》,同样流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抗战期间,全国各界精英、名流云集重庆,新中国建立后,他们都成为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上世纪80年代,端木蕻良以长篇巨制《曹雪芹》影响文坛,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96年逝世,享年84岁。贺绿汀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1999年去世,享年96岁。二位前辈之所以联袂创作出光耀后世的歌曲《嘉陵江上》,是由于他们的人生与这条美丽的江结下不解之缘。他二人都曾在嘉陵江边生活过,而在那个年代,连接北碚和主城区渝中半岛的交通,几乎全靠嘉陵江上的汽划子(轮船)。有一回,贺绿汀由草街子回城里,没赶上轮船,搭上一条木船,走下水行至磁器口不远处的飞揽子,船触礁翻沉,他幸运抱住一块木板游向岸边……后来人们玩笑说,大音乐家下河亲口喝过嘉陵江的水,难怪他谱写出的《嘉陵江上》韵味十足,能够成为一首传唱至今的名曲。
今天是邮票发行日,特地跑到合川草街镇滩子邮政所制作这一枚极限片以示对贺老的无限敬仰。 |
|